贯彻“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条主线:“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以专业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贯穿人才全培养周期。
两相结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
三大体系:理论教学培养体系;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四个环节:各专业人才培养须经历工程实践(理工科)/工程认知与情境体验(文科)、实务操作、创新创意、模拟创业等四个环节。
五种平台:
一是素质教育平台。实现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二是社会实践平台。利用假期或其他课余时间,开展素质教育拓展、社会调查、岗位实践、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三是工程训练平台。依托“现代工程训练中心”,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是创新创业平台。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五是多元文化交流学习平台。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和闽台合作,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管理以生为本
1、通识教育和选课制度。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推行选课制度、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全校学生均可通过网络跨学科自由选修课程。
2、主辅修制度。为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培养跨学科专门人才,自2009年开始,推行主辅修教育。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主辅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毕业时可以获得记载两个专业学习经历的毕业证书和两个学位证书(修读的两个专业属于同一学科门类的,获得一个学位证书)。
3、转专业制度。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结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条件,制定转专业的相关政策,每年确定可以接收学生转专业的专业目录及计划接收学生人数。本科生可根据学校每年的转专业招生计划,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申请转专业。
4、适度“严出”培养。实施适度“严出”培养,通过严格课程标准和要求,严格学籍管理,严格培养过程,严把考试关,根据学业成绩划分“卓越”、“隽良”、“合格”学士学位等举措,让大学生感悟学习压力,激活学习动力,引导大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学业预警与帮扶机制。学生不及格必修课程学分累积达到12学分以上未满32学分,所在学院或教务处将给予学业预警?!按笱按俳行摹苯浜媳究粕际χ?,安排专任教师和优秀学生教学助理,对学业困难和学业预警学生,开展一对一、面对面课业辅导和督促,引导学生重视学习,改进学习方法与技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
6、导师制。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密切师生交流。导师们根据每个本科生的个性及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个性化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养成良好治学精神,更好地安排学习进程。
7、激励“双证教育”制度。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目录与激励制度,每个专业提供执(职)业资格证书2-4种供学生选择,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实行学分记载、奖励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5月,2014届毕业生中有3004人获得职(执)业资格证书。
8、多形式联合培养人才。(1)闽台合作。学校目前与台湾18所高?!?span>3+1”联合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除获得学校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外,还将取得台湾高校的学习成绩证明或结业证书。(2)中外合作。本科国际学术互认课程项目引进英美优质高校的课程资源和教材,植入海外大学的国际通识教育,融合国内外前沿的专业知识,采用中英文双语或全英文授课,部分课程由外国专家讲授。(3)校企合作。9个工程类专业与企业联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4)国内第二校园。学校每年两批选派几十名学生到国内七所高校学习交流,充分享受其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异地及校园文化。
三、课程资源优质丰富
1.应用导向的课程体系。初步构建“人才规格+执业认证”相结合,项目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包括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与技能、素质与职业拓展等课程???,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纬烫逑翟黾?span>“特色实践课”、“创新创业课”;在实践教学上,实行“知行合一、工学结合”,补强实务操作课程???。选修课开设重质保量,引导学生跨学科选修。目前各类课程3000门余门,其中公共基础课约50门、公共选修课约450门、专业基础课约900门、专业课约350门、实践性课程约550门、其他分级分类课程1100门。
2.推进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引入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和教学资源库,探索基础型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现有省级精品课程26门,校级精品课程78门;已建并验收基础型网络课程23门;在建基础型网络课程60门;教学资源库共有资源1.9万余条,其中国家精品课程1200余门,全球开放课程2400余门。
3.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法。设立教研教改项目,以多种方式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改革。聘请教学名师及优秀教师进行“示范教学”,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积极开展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带动式、情境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4.课程考核方式多样。提倡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带动教学改革,探索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鼓励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采取开卷考试、实物/软件作品、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增强课程考核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建立了试题库、试卷库及相关管理办法,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中推行考教分离。2010年在福建省率先引入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
四、实践教学体系完善
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合理。重视实践教学是学校的优良传统。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了“目标层次分明、课程??槎嘌?、条件保障有力、考核评价合理”,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占总学分的比重,文管类专业不低于25%、理科专业不低于30%、工科专业不低于35%,艺术类专业不低于40%。
2.实践教学条件较为优越。实验室建筑面积约8万㎡,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约1.35万元(国家合格标准为0.5万元/生)。构建的公共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基础实验平台、实践操作训练平台及专业综合实验与研究平台,层次鲜明、体系完备。国内外知名企业(GE、台达、ABB、金龙等)与我校共建实验室。学校引入情境体验式教学理念,建设了“欧美文化”、“日本文化”、“中华文化”、“案例分析”、“服装秀场”、“葡萄酒鉴赏”、“茶艺”等情境体验教室。学校在厦门金龙汽车、厦门华联电子、厦门ABB、中国移动厦门分公司、厦门建筑设计院、株洲冶炼集团、金蝶国际软件(厦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厦门海投、厦门航空等大中型企业,建立较为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有230多个,每个专业至少有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能够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3.多方面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目前,可开出实验项目1858项,实验开出率达99.7%,其中,基础课实验开出率为100%。逐步减少演示性及验证性实验在实验课时中所占的比重,增设了一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训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修订《本科生实习管理规定》,加强实习教学检查和过程跟踪;坚持从严管理,要求实习有指导大纲、有计划、有任务要求、有日程安排、有指导教师小结和实习工作总结,确保实习质量。校内外实习教学基地覆盖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学生实习经费充足,近三年,每年专项预算达到200多万元,各专业学生全部按计划完成了实习教学任务。完善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做到各阶段的要求明确、流程清晰,重点监控选题开题、中期进展、答辩考核等关键环节;引进“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防控学术不端行为。选题50%以上来源于生产实际、教师科研等,有85%选题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等社会实践中完成。
4.重视社会实践与课外科技创新。把思政课社会调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课外创新创业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6学分)纳入培养方案,对教师参加、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情况计算工作量。近三年,每年投入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学科竞赛经费300多万元,以“项目带动”、“竞赛引领”、“工学结合”、“真题实做”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附录:厦门理工学院获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项目
项目名称 |
奖项等级 |
第一完成人 |
获奖时间 |
“做中学”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黄红武 |
2009.04 |
基于系统工程理念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
二等奖 |
朱文章 |
2009.04 |
“亲产业”的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特等奖 |
黄红武 |
2014.3 |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特等奖 |
朱文章 |
2014.3 |
电气工程专业亲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陈丽安 |
2014.3 |
创新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实践 |
一等奖 |
陈昌萍 |
2014.3 |
“三平台一体系”亲产业专业实践模式构建 |
一等奖 |
葛晓宏 |
2014.3 |
环境工程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
一等奖 |
李元高 |
2014.3 |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二等奖 |
吴克寿 |
2014.3 |
与时偕行,构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体系 |
二等奖 |
洪认清 |
2014.3 |
基于比较翻译教学法的职业化翻译教学 |
二等奖 |
魏志成 |
2014.3 |
构建“项目”平台,提高机械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 |
二等奖 |
李文望 |
2014.3 |
应用型本科电类专业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陶希平 |
2014.3 |
应用型文科文化传播类专业“情境体验、以赛促练”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
二等奖 |
郭肖华 |
2014.3 |
体育表演项目促进大学生艺术素质发展及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方奇 |
2014.3 |
软硬并举、立体成行、全面提高工程光学课程教学质量 |
二等奖 |
徐代升 |
2014.3 |
“C+E=C”创新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陈宇 |
2014.3 |